硬“核”雕万象
指尖传非遗
图1 中国古核雕博物馆前团队合照(7月18日)
时间
7月18日-7月20日
实践地点
浙江省金华市
指导老师
董振斌、奚旖旎
负责人
周晨琦
团队成员
郑梓馨、王昊、陈增杰
图2 金华核雕作品图(7月18日)
金华核雕,中国微雕艺术的代表之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创作题材秉承传统,并融入金华地方文化元素,技法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所展现出的人物形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虽说核雕之精美肉眼可见,但其作为一种对技法和耐心要求极高的艺术形式,在面对长周期的钻研和磨练,面对经济回报收获甚微,面对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情形下,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传承人难觅”、“传播过程艰难”等难题。
为探索核雕艺术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新路,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非遗深度文化之旅“硬“核”雕万象,指尖传非遗”实践服务团7月18日至7月20日前往金华市非遗保护信息中心和中国古核雕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探寻核雕非遗文化起源,采访核雕非遗传承人,学习古核雕技艺,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活化非遗教育教学。
7月18日,本团队一同前往中国古核雕博物馆进行参观,该博物馆由如若一粒珍宝,置身于智者寺当中,摆在眼前,就像是课本中的核舟记,等待着我们这一行人深入其中,发现其奥秘。
图3 智者寺图片(7月18日)
图4 团队成员进入中国古核雕博物馆(7月18日)
核雕,以果核为材,施以刀凿之工,于方寸之间创造出万千世界的艺术。这小小的果核,在匠人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经由精心设计与耐心雕琢,幻化出人物百态、山水风光、花鸟鱼虫……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其精妙之处,在于能够于细微中见宏大,于有限中寓无限,展现了中华民族“以小见大”的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趣。
图5 金华核雕作品展柜(7月18日)
图6 中国古核雕博物馆镇馆之宝(7月18日)
图7 博物馆馆长带领参观(7月18日)
非遗传承人:包加惠
包加惠
一位在核雕领域具有卓越成就和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和传承人,担任中国古核雕博物馆馆长曾获得多
项荣誉和奖项,被评为“八婺金匠”、“浙江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等称号,为金华核雕非遗传承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8 包加惠老师获得的各项荣誉(7月18日)
随后,本团队有幸获得与核雕艺术家包加惠先生的深度访谈的机会。包老师热情地招待我们,给我们品尝当地特色茶叶,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的淳朴与真挚。包老师首先向学生们分享了自己与核雕结缘的故事:自16岁起便跟随姐夫学习雕刻技术,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如今成为国家级古核雕传承人,这一路走来,他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磨砺,但始终未曾放弃对核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随后包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核雕从唐代发展至今的历程,金华核雕原材料选择的讲究之处,核雕技法的精妙所在,以及核雕艺术品的精美。
“核雕,是我一生都在追求的事业”包老师表示。
图9 图10 实践团成员采访包老师
包老师还细致地向我们介绍金华核雕非遗研学与金华核雕非遗工坊。包老师谈到自己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开辟传承新道路,建立了浙江省首批市级非遗工坊,同时还增加了娱乐设施的建设,不仅为当地和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乡村振兴,而且吸引广大游客前来体验观光,进一步传播金华核雕。
其次,包老师不断地加强非遗与教育的结合,举办了金华核雕进课堂的活动,同时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联动合作,推广金华核雕。在交谈中,包老师表示很高兴我校学生前来参观,也希望与我校加强联系与交流,期待我校更多学生来到中国古核雕博物馆体验金华核雕的传统技艺,如果有机会也愿意来到我校给浙财学子展示金华核雕传统非遗的美丽与震撼。
图11 包老师讲解非遗研学
图12 包老师介绍非遗工坊
在访谈中,学生们还就非遗保护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向包加惠先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他坦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包加惠坦言,“现在掌握这门技艺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很多人都不愿意学习,也没有耐心去把这门技艺精益求精。不过好在国家政府现在对于非遗事业的关心越来越大,我们这些非遗传承人非常感谢,也相信核雕事业会越来越好”!
在访谈的最后,包老师将自己制作的核舟以及一些珍贵的核雕原材料赠送给我校,并谈到若双方有机会进一步合作愿意捐赠给我校更加精美绝伦的作品。实践团也表示期待之后双方交流合作的美好愿景。
图13 包老师赠与我校核舟
在与包加惠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对于核雕事业的一腔热血与不懈追求,这是他一生都在追求的事业,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敬意,也让我们展现出一位非遗传承人的生动画像。
在采访完成之后,包老师便带领我们到其工作室当中亲手演示并教授核雕的雕刻技艺。从选核开始,包老师在一众核料当中精心挑选,找到了一颗外形饱满、色泽明亮的核料,并开始对它的加工。
图14 图15 金华核雕制作图
包老师俯身在案板之上,手拿刻刀,将果核的外皮一点点剥离,老师苍劲有力的雕刻技艺无不让在场的各位佩服,期间此起彼伏的“噌噌”声,从果核身上一点点发出,余音绕梁,好像已经在这件小小的工作室当中存在了二三十年。没过一会儿,原本酒红色的外衣被全然剥下,露出其金黄色的内核,藏在其中的果核香味在刻刀的摩擦加热升温下迸发而出,整间屋子都被包裹在这种香味之中。这种奇特感也让人好奇这是哪种植物的核仁,“是橄榄核吗?”“是杏仁核吗?”成员们纷纷猜测这种果核的来源,但包老师说“都不是”,老师小小地卖了一个关子,并希望我们在回去的路上仔细观察,答案就藏在期间。
在完成抛光之后,原本略显暗沉的果核也显现出其明亮的一面,细看外观,既似爱心,又像福袋,寓意着幸运与美好。包老师最后在果核上打上孔,并穿上红绳,一件精美并且富含自然风光的作品就完成了,老师也将这枚作品赠予给浙江财经大学,并祝福学校前程似锦。
图16 图17 金华核雕制作流程图
7月19日,本团队一同前往金华市非遗保护和信息中心,探寻金华市非遗保护的工作现状,了解非遗工作的动态。该保护中心以开展国家、省、市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为主要职责,为金华全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保驾护航。
图18 金华市非遗信息保护中心合照
在这里,团队成员们首先参观了保护中心的工作场所,并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开启了一场探索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魅力的非凡之旅。一踏入中心,同学们便被那古色古香的展览区域深深吸引。
工作人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金华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从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如婺州窑陶瓷的古朴典雅、金华核雕的细致入微,到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如金华婺剧的唱腔婉转、磐安炼火的原始神秘,每一项非遗项目都承载着金华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
图19 图20 图21 实践团参观非遗信息保护中心
同时,我们也非常有幸获得与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采访的机会。在轻松而又充满敬意的氛围中,我们围绕非遗的保护现状、未来规划以及传承人的培养等多个维度,向工作人员提出了诸多细致且深刻的问题。工作人员们以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解答,不仅分享了非遗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也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工作规划,如通过设计非遗研学路线,让新一代年轻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相信在这些工作人员的努力之下,金华市的非遗传承能走出一条具有金华特色的“金”路出来。
图22 实践团成员采访非遗信息保护中心工作人员
本次活动,我们团队一行人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深度沉浸于金华核雕那细腻而深邃的艺术世界之中。果核,这一自然界的微小事物,在核雕大师们的巧手下,被赋予了不朽的生命与灵魂,成为了一件件镌刻在时间长河中的精美艺术品。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些核雕工匠们如何以刀代笔,在果核那有限的方寸空间内施展着无尽的创意与精湛技艺,每一刀一划,都是匠人匠心独运的体现,凝聚着他们对美的追求与对技艺的执着。这份精妙与韵味,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核雕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
与此同时,本团队也通过亲身走访和采访,了解到核雕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核雕产业一线人员对于核雕未来发展的规划与打算。金华核雕等非遗文化急需重视、弘扬与传承,不仅需要核雕工作者们努力实现核雕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推动其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也需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们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责任,让核雕重新再新世代展现出新辉煌。
END
往期回顾
图书馆开展深度文化之旅(一)| 金马匠心运巧思,木艺传奇续风华
图书馆开展深度文化之旅(二)| 泥火拾遗,古村探韵
文案 / 王 昊
排版 / 陈增杰
审核 / 费粤越
图书馆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