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阅读 | 回望三个甲子的沧桑——晚清的覆灭

      1840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事件为借口,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乔治·懿律、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自此,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的失败 , 彻底暴露了“天朝上国”的贫穷落后和清政府的愚昧与腐朽。统治中国276年的清朝,终于在风雨飘摇中走向了灭亡。

      180年后,当我们回望历史时,我们能读些什么?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眼中的历史有何不同?五本书,展现历史的真相。

 

No.1 朕的大清亡了

扫描二维码阅读↓↓↓

       《我的前半生》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自传,他从自己的家庭背景写起,回顾了他入宫做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做满洲国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经过。爱新觉罗·溥仪的写作即是个人的历史书写,在他特殊的历史地位视角下,本书全方位地再现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变迁。

       本书自出版以来颇受欢迎,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猜想和关于书中史料真实性的争议。书中语言十分平实流畅,读者可配合晚清宫廷和溥仪庭审视频一同欣赏,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的末代皇帝和大清。

 

No.2 西太后的另一面

扫描二维码阅读↓↓↓

       本书作者德龄公主是大清驻法大使的女儿,后被慈禧选作贴身女官,在宫中陪伴慈禧两年。德龄公主以一个接受过西方自由平等教育的“普通人”的角度,以大量篇幅描述了慈禧的饮食起居、服饰妆扮、兴趣爱好、性情品格和内心世界,展现了慈禧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同时,书中还记录了给太后画像、太后过寿、皇帝过生日、祭奠咸丰、过中秋节、过年等一系列事件。其中许多内容和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相互印证,对于研究晚清官廷及社会政治生活,极具历史价值。

 

No.3 帝师回忆录

扫描二维码阅读↓↓↓

      《紫禁城的黄昏》记述了困居紫禁城中“清室”的黄昏时期——1912年至1924年——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溥仪出宫期间的历史,庄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担任帝师,与末代皇帝溥仪共处的经历为内容,对他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大小事件做了独特的记述。

       庄士敦不仅对溥仪竭诚尽忠,也为古老的皇宫带来了新的气息,深受溥仪崇敬。但在大量中国文献中,都不约而同将他写成西方文化的代表,是文化侵略的急先锋,甚至说庄士敦教英文是假,实际上是小朝廷与英国使馆的联络人,是英国特务。而在英国人的眼中,庄士敦又是一个过于热心拥抱异国文化的怪人,甚至是一个一心效忠外国主子的“英奸”。真实的溥仪和庄士敦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答案。

 

No.4 学者眼中的晚清

扫描二维码阅读↓↓↓

       魏斐德是美国著名中国研究专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美国“汉学三杰”之一。

       本书跳出了大部分近代通史使用的编年形式,先从社会结构开始讲。脉络清晰,详细剖析了中华帝国如何一步步实现建立秩序,走向强盛,陷入困境,再次建立秩序的过程。

       魏斐德在强调中国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结合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解释中华帝制的衰落,超越当时中国史研究领域中盛行的“冲击一反应”研究模式。其最重要的着眼点在解释: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内部真的没有出现自发的转变吗?1839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真的是停滞不前的吗?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找到帝国主义狂潮到来之前,中国出现社会变迁的内在根源。

 

No.5 西洋镜下的晚清

扫描二维码阅读↓↓↓

       本书初版于1843年,收录了120余张精美的彩色版画和10万余字的解说,细腻地展现了晚清中国的山水风貌和风俗民情。

       图画涵盖了北京、京杭大运河沿岸、浙江、江苏、福建、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自然景观,以及农业生产、社会风俗、刑罚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