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浙江财经大学暑期“非遗”深度文化之旅(一) | 麦秆春天长成画,薄翼片片剪成影

      7月23-24日,经济学院暑期实践小组在金华浦江地区浦江麦秆剪贴文化探寻之旅的社会实践活动顺利结束,实践团队参观了浦江民间工艺博物馆以及浦江云花工艺美术公司,收获颇丰。

      对于非遗文化的探寻之旅,不仅仅是了解文化的历史传承,更要对其进行感同身受,切身体会麦秆剪贴的文化内核,由表及里,理清麦秆剪贴的制作流程,深度了解属于麦秆剪贴的非遗精神。

团队成员参观浦江民间工艺博物馆

Vol.1 春野麦秆,芳华永驻

      浦江麦秆剪贴是一种流行于具有“书画之乡”美誉的浦江县民间的纯手工剪贴画,曾多次被选为皇家贡品

      据《浦江县志》记载,麦秆剪贴起源于明末,由该县明代女艺人倪仁极首创,经清末艺人金翠娥挖掘继承,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特色手工工艺

      早期的浦江麦秆剪贴制作简单、工艺单一,常用来代替刺绣,作为羽扇以及老式草帽等物品的装饰。后来在造型上发展成为装饰挂件、悬挂式屏风和平台式屏风。到了清代麦秆剪贴已经成为 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种,应用于日常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浦江麦秆剪贴开始大规模生产并出口国外,制作工艺从传统的平面制作工艺发展为空间立体剪贴造型。

     麦秆剪贴又称麦秆画。浦江麦秆剪贴从传统麦秆团扇蕊剪贴脱胎而来,后逐步发展成挂屏、台屏等,到清代发展成独立的特色工艺。麦秆剪贴工艺复杂,需经浸、熏、蒸、漂、破、刮、染等二十余道工序,制成薄如蝉翼的麦秆片,再把麦秆片拼、挺、烫,最后剪、贴成品。

      浦江麦秆剪贴画在保持麦秆的自然光泽与纹理的基础上,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雕塑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浦江麦秆剪贴以其形象逼真、高贵典雅的艺术之美,被国际友人誉为迷人的艺术”。

      

Vol.2   一眼千年,拜谒名师

      参观完博物馆后,队员们来到了学习和制作麦秆剪贴的DIY基地。在博物馆老师的介绍下,通过视频进一步欣赏麦秆剪贴成品,深度了解麦秸画的文化内涵、制作特点、传承人的传承经历、传承困境及经验等。

观看麦秆画制作视频

      团队有幸采访了蒋云花老师,蒋老师讲解了自己和麦秆剪贴的相识、相知、相伴之旅。老师也讲述了自己对非遗精神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祖先流传下来的血脉,是一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成员们体悟老师的工匠精神,感受漫漫传承之路的曲折求索过程。

团队采访蒋云花大师

Vol.3  薪火相传,躬行践履 

      队员们在老师的帮助之下自己亲身体会麦秆剪贴的制作,剪、拼、粘、贴,最终完成了带有浙财logo的梅、兰、竹、菊四把麦秆剪贴扇以及两把憨厚可掬的鼠、猪生肖扇。

Vol.4  耳聆现状,传承不易

      对于麦秆剪贴本身来说,它作为一种手工工艺,有很多步骤没有办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完成,尤其在“贴”这一步骤,必须手工完成。同时大麦作为麦秆剪贴的原料,不经过处理无法长期保存,且种植者甚少,原料稀缺

对于传承性来说,二十多道复杂工艺,学习者没有足够的耐心沉淀,导致传承者甚少,现有传承人几乎都是大师的亲属,依旧只能在浦江本地发展,无法很好地走出金华,走向全国。

       此外,芦苇画作为一种低成本替代品,抢占大部分市场,挤压麦秆剪贴生存空间

Vol.5  声名远扬,实地探访

         为了解浦江麦秆剪贴在大众中的知名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团队开展了线上以及线下的问卷调查。

 

      成员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浦江本地年轻人对于麦秆画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当地有一座麦秆剪贴博物馆,而我们也只能在年长者口中得到小时候有玩麦秆剪贴的经历,遑论金华外乡人。由此可见,对于麦秆剪贴技艺的传承和发扬迫在眉睫。

Vol.6  传燃薪火,殊途同归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浦江麦秆剪贴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传统工艺,有着别具一格的美感。而在新时代下,美好生活的标志不仅仅是物质富足,还有着精神生活的满足

         当下落实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就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全民族的文化事业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流传千年的非遗精神,亦在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满的宜居社会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