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悦读 | 人类对自然最深沉的爱

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只能宅在家中,你是不是憋慌了?

不过疫情还没完全结束,大家可不能掉以轻心哦~

虽然现在还不能放肆地投入户外活动,但可以和小编一起到书中的大自然去看看呀!

又能够足不出户地享受阅读新书的美妙了,快来看看本期芸悦读有哪些新书吧~

 

No.1

ISBN:9787559608772

印刷时间:2019年4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美)蕾切尔·卡森

译者:庄安祺

       《海之滨》是蕾切尔·卡森海洋系列的压轴之作。在本书中,卡森对海岸生态系统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解读,对于每一种生物,卡森都从“它为何居于此,它如何适应自身的构造、栖息地以及整个环境,它如何获取食物,它的生命周期、天敌、竞争对手和伙伴是怎样的?”等角度向我们娓娓道来,与之相关的,还有潮汐与陆地相互作用,岩石、沙滩、珊瑚等海岸生态类型的特征。

 

No.2

ISBN:9787544296861

印刷时间:2019年11月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日)宫崎学//小原真史

译者:曹逸冰

       本书主要以小原真史对生态摄影师宫崎学的采访形式呈现。从如何布置无人相机、怎样在密林中找出野生动物的踪迹等问题入手,逐步深入,探讨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样貌、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互相影响、以动物之眼反观人类等深度问题。书中还收录了宫崎学的专栏文章,介绍无人相机抓拍到的动物百态,展现野生动物不为人知的一面。狐狸:“浅薄无知!谁说我们总躲着他们,我们大摇大摆走他们铺的路,桥梁、砖墙、护栏都是我们的高速公路。”黑熊:“严重双标!大家同为杂食动物,凭什么人类喷子总抓着我吃(人)肉的问题不放!”乌鸦:“自以为是!自己每天浪费大量食物,我帮他们回收再利用,还好意思埋怨我弄脏了街道。”野猪:“胆小怯懦!核污染区有什么好怕的,来呀一起跑跑多快活呀!”紫蜣螂:“嗯……没有看法,我喜欢吃人类的大便。”这是对密林深处动物的独家采访,一台台无人相机对准它们,让它们用独特的语言与逗趣的行为,向人类展示森林的法则,以及在它们眼中,人类是什么。

 

No.3

ISBN:9787549576913

印刷时间:2019年1月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彼得·穆尔

译者:张朋亮

       19世纪以前,天气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暴雨、海啸、雷电、冰雹、飓风……这些极端天气动辄夺去数十万生命,令人心生恐惧。直到天气预报的出现,人类的损失才得以挽回一二。那么,这些恶劣天气的成因为何?前人如何解读这些现象,又是如何预测天气的?现代的天气预报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天气预报》讲述了一段长达70多年的天气预报开拓史。书中主角背景各异,有航海家、画家、发明家、天文学家、工程师……他们顶着守旧思想和宗教信条的压力,利用极为简陋的技术条件观测、记录、假设、求证,一步步揭开大气的秘密,并试图窥探未来天气。通过翔实的史料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彼得·穆尔带领我们深入每位先驱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揭示了那些惊人发现背后的执着信念与高尚情怀。

 

No.4

ISBN:9787115521248

印刷时间:2020年1月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陶宝祥//董锁成

       贝加尔湖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它是世界上储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井”。贝加尔湖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北极寒流通过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地区向南,影响着整个东北亚地区,特别是对我国冬季的气候及沙尘天气的影响极大。中国北方及其毗邻的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及蒙古国在地理环境上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其占据了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东部及其腹地,其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格局复杂多样,各种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对中国环境、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本书记录了中国科学家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贝加尔湖、蒙古高原等地)进行科学考察的故事。本书是作者从事科学考察的真实手记,记录了科学考察中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有益于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发扬科学探险精神,不断探索和认识未知的大自然。

 

No.5

ISBN:9787521003857

印刷时间:2019年4月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美)查尔斯·穆尔//卡桑德拉·菲利普斯

译者:张元标//潘钟//陈泓哲//郭辉革

       1997年夏天,查尔斯·穆尔从夏威夷扬帆起航,返回加州母港。他选择了一条捷径,穿越人迹罕至的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这个环流区是一个巨大的海洋“沙漠”,气流在那儿堆叠,帆船在那儿停滞。航程中,穆尔意识到自己的船正在从一碗“塑料汤”中掠过。他撞上了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垃圾场,这个很快以“太平洋垃圾带”名扬天下的垃圾场,貌似“螺旋星云”,其中塑料重量和作为海洋基础食物的浮游动物重量的比例达到6:1。在《塑料海洋》一书中,穆尔揭示了他不祥的发现和塑料的隐藏属性。塑料的研制本意是有助于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然而我们与塑料的暖昧关系最终成了与魔鬼共舞。穆尔认为,从牛奶罐到瓶盖,再到足以穿透人体皮肤的聚合物分子,塑料对日渐消亡的海洋生物及其脆弱的栖息地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比气候变化更具破坏性。如果不加以遏制,海洋中的塑料可能很快就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福祉。穆尔对塑料入侵海洋的研究,提出了关于这种人造有害物质如何影响和作用的深刻问题。海洋对地球上所有生命都至关重要,但却在不可逆转的衰退边缘摇摇欲坠,《塑料海洋》呼吁对我们现在所知的“塑料时代”进行根本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