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开展深度文化之旅(二)丨探千峰翠色,闻瓯瓷泠泠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到了文化生活上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在陕西西安调研时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社会实践,我们团队紧跟党的步伐,将目光聚焦到流传悠久、被赞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青瓷上,秉持着深入了解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感受其中包含的文化魅力和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怀,探寻青瓷背后承载着的历史。

7月12日上午,烈烈骄阳拦不住实践队员探索青瓷的热情,我们慕名来到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感受越窑青瓷的魅力。在慈溪,从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上林湖越窑博物馆、青瓷文化传承园、鸣鹤古镇一路绵延30公里,组成了国内唯一的“秘色瓷”文旅线路,其中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是慈溪市越窑青瓷的第一个政府性产业项目,占地71.6亩、总投资达1.75亿元。在这里,我们体验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青瓷文化之旅。

7月12日 越窑青瓷

7月12日 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

稍作休整后,下午我们便向上林瓷苑出发了,上林瓷苑是为保护越窑青瓷而设立的传承基地,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越窑青瓷传承基地、越窑青瓷展示宣传基地、宁波地区越窑青瓷唯一生产保护厂家。上林瓷苑坐落于越窑青瓷的发源地——慈溪市匡堰镇倡隆村,创建于2001年12月,已经在青瓷传承的道路上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青瓷研究上有着特别的心得和理解,是集科研、生产、销售越窑青瓷于一体的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精美的仿古瓷、工艺瓷礼品瓷及名家大师作品。

7月12日 上林瓷苑 参观当代大师作品

让我们感到荣幸的是,我们还采访到了孙迈华先生。孙迈华先生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传承人,也正是他恢复了上林湖的越窑青瓷。

 7月12日 上林瓷苑访谈国家级传承人孙迈华

最后,我们参观了瓷器制作车间,虽然已经有了工业化机器的帮助,但瓷器的烧制仍然是以传统人工为主,我们看到工人们在炎炎夏日里依然仔细地篆刻、上釉,切身感受到了工匠们为传承青瓷的默默坚守与不懈努力,这是永远令人动容的工匠精神。

翌日上午,小青瓷实践团队来到慈溪青瓷瓯乐艺术团,实地感受瓯乐的魅力。成立于2009年的慈溪瓯乐团,以传承唐宋青瓷“瓯乐”为己任。研制复刻了近30件越窑青瓷乐器,时隔千年,再次用盛唐瓯乐惊艳世界。他们以碗、碟、盂、钟、花瓶等为乐器,邀请众多知名作曲家加盟,创作了一大批高品质的瓯乐节目,让青瓷瓯乐蜚声海内外。青瓷瓯乐《越·瓷风》、《月下笛》等十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

7月13日 慈溪瓯乐团 学习瓯乐乐器

下午,小青瓷实践团队来到了风景秀丽的上林湖畔。这里青山四顾、松荫满径,保存着千余年历史的文化遗迹——上林湖越窑遗址。越窑是我国制瓷历史最早的瓷器之一,窑址分布在宁绍平原一带,其中慈溪上林湖地区最为密集。如今这些窑炉、作坊沉寂在湖岸线上,与群山融为一体,成就了名山夹翠湖、窑树垒青瓷的美景。

参观完荷花芯,我们来到了博物馆,跨进大门的瞬间,越窑青瓷的前世今生慢慢揭开面纱。唐宋时期,越窑青瓷进入鼎盛时期,大量青瓷生产出来后,从上林湖出发,沿水路进入广阔的国内市场,这类青瓷品种多样、实用美观,受到士大夫等各个阶层的喜爱。其中,越窑青瓷引茶具还得到过“茶圣”陆羽的推荐:“越瓷类玉”“类冰”,“似玉如冰”也正是越窑自东汉创烧以来一直在追求和坚持的青釉之美。

7月13日 上林湖越窑遗址博物馆

唐宋时期,越窑青瓷不仅上贡朝廷、下供百姓,亦大量远销海外,越窑青瓷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对外输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公元9-11世纪大量地输出到今天的北非、西非、西亚、东南亚以及东亚、北亚等地区,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联系交往的纽带。

7月13日 上林湖越窑遗址博物馆 合影

上林湖畔昔日旺盛的窑火已灭,曾经美颜盛世的杯碗盘盏现也已然被掩埋在这一片湖光山色中。但越窑工匠们开创的曾“独步天下”的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仅凭“千峰翠色”所缔造的美学帝国并未消失和湮灭。它们在近千年后的今天被重新捡拾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有老一辈传承人的坚守和新一代的注入与创新,我们相信,青瓷定能重现昔日的鼎盛光景。

小青瓷团队顶着炎炎烈日于宁波慈溪有序开展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博物馆、传承园、上林瓷苑、慈溪瓯乐团的参观以及对于传承人的访谈对于青瓷获得了更多的认知。同学们兴趣盎然,青瓷在我们眼里不再是静态的器物,而是被注入了活的灵魂。

越窑青瓷既可集观赏与实用为一体,又能够以瓯乐为载体以有声的方式与我们对话。传承人们愚公移山的信念、铁杵成针的执着、滴水穿石的坚持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非遗文化之于我们的意义与启迪。虽然非遗传承道阻且长,此次社会实践却能给我们年轻一代一个很好的契机,捕捉到非遗文化跨越历史的洪流留给我们的一丝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