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开展深度文化之旅(五)|曲艺传薪火,浙里吟乡音

“唱新闻”又称锣鼓书,自清代末期传入象山县,语言、唱腔都用象山本语土调,演出方式以唱为主,白口为辅,唱句多为五、七字句式。

象山“唱新闻”乡土气息浓郁,唱词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演唱内容多为古今经典故事,或是时下街头巷尾流传的新鲜事、稀奇事,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为民众所喜闻乐见。

“唱新闻”非遗文化项目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深入了解“唱新闻”这一非遗项目扎根象山当地文化土壤的发展现状,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曲艺传薪火,浙里吟乡音”非遗曲艺文化调研实践团队于2022年7月21日前往象山对“唱新闻”展开深入调研,通过探寻地方曲艺传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开拓传统文化的宣传发展方向等。

实践团成员采访郑华华局长和黄松挺主任

7月21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象山县文化旅游局拜访了郑华华局长和黄松挺主任,对象山非遗项目立项情况进行了解,并调查采访当地对“唱新闻”这一传统曲艺的相关保护措施。

为了满足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象山县非遗文化保护单位每年定期为丹城公园附近的居民提供近20场曲艺表演,曲艺活动受到了附近社区居民的欢迎,反响热烈。

实践团成员参观象山非遗馆

7月22日上午,实践团队拜访了象山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团长康莉老师,探询象山当地群众在非遗保护方面做出的实践成果。

象山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15年8月,系象山县首个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在对康莉团长的采访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到象山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致力于用行动诠释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挖掘非遗的传承价值,用真情点燃非遗的勃勃生机。

实践团成员观看“唱新闻”经典曲目

7月22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前往象山县文化馆拜访了文化馆副馆长、“唱新闻”项目负责人杨惠芳老师,进一步了解“唱新闻”的曲艺特色以及传承现状,共同探讨“唱新闻”在新时代的传承途径。

随后,实践团成员欣赏了“唱新闻”经典曲目《那片红》《长年葱》等。

实践团成员学习“唱新闻”乐器演奏

7月24日上午,团队成员在文化馆唱新闻传习室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唱新闻”代表性传承人叶胜建老师。

现场观看了叶老师表演《徐福到象山》《长年葱》等经典曲目,充分感受到叶老师精湛深厚的表演功力和对“唱新闻”曲艺文化的坚守与热爱,并学习了锣鼓等主要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

实践团成员为小学生宣讲

为丰富民工子女与老年人的文娱生活,7月24日至7月25日,实践团成员联合象山绿丝带志愿者协会在塔山街道、丹西街道、青莱村、海墩村等地组织开展了“曲艺传薪”非遗进社区、非遗公益宣讲等系列活动,搭建青少年、老年村民与非遗近距离接触的新平台。

在实践宣讲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自己也对当地“唱新闻”的发展现状、表演形式、接受程度等情况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曲艺“唱新闻”雅俗兼具,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前提下对表演内容不断进行创新,如演出时以象山当地方言说唱,唱、表、白等多种方式相融相间,而以唱为主;内容大多反映本地的风土人情,先有新闻后有戏,讲遍民间世情百态,唱尽人间悲欢离合。

基于“唱新闻”这一非遗项目的特殊性,团队成员在实践调研过程中立足当下,更加专注于解决“唱新闻”传承发展中的部分问题,致力于为非遗曲艺和流行文化搭建交流碰撞的平台,与时俱进、开阔视野,与象山人民共同挖掘“唱新闻”的时代价值与文化内涵,促进曲艺艺术的活态传承,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新发展,让经典曲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