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开展深度文化之旅(六)|千年紫砂成卓然,文人情怀韵今古

文人紫砂范例

玉成窑是由清代宁波书法名家梅调鼎倡导,任伯年等书画、金石名家领衔,制壶名手何心舟等人合力而成的文人紫砂窑口,在晚清发展至巅峰,是现在紫砂界的“天花板”。“玉成”之名,既取“质媲美玉”之涵义,又含“玉成美事”之深情。

2022年公布了浙江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位列其中,并于2023年1月正式入选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天,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玉成窑文人紫砂作为“国礼”之一,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赠送给65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和我国30位“两院”院士的汉铎紫砂壶,正是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生老师所制。

与一般的紫砂制作不同,玉成窑紫砂将文人墨客的艺术审美、生活情趣及文学修养等殊妙结合,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使紫砂壶达到“切题、切意、切茶”和“可用、可赏、可玩”的雅俗兼备之境。紫砂界曾评价称:“千年紫砂,绵延至今;雅俗共赏,文化先行;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

实践团于玉成窑文化研究院门口合影

为了能够切实了解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在当代的发展现状及其困境,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非遗深度文化之旅“千年紫砂,文人情怀”实践服务团于2023年7月20日前往宁波与杭州两地,对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展开为期一周的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访谈、线上问卷、线下调查等方法,多方面多角度了解玉成窑的历史轨迹、文化渊源和人文故事等,并进一步探寻千年文人紫砂传承过程中的积极创新之举和所遇挑战及困境,研究其在当代环境下与教育、文创等结合的发展新趋势和新方向。

01 千年紫砂,卓然玉成

——玉成窑文化研究院考察

实践团了解文人紫砂历史

玉成窑文化研究院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老外滩新马路文化一条街,是一处专门收藏、研究、鉴赏、学习玉成窑紫砂文化的学术场所。平日研究院免费对外开放,通过讲学、培训以及定期召开“玉成雅集”的形式,分享、传播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及其中“融儒释道之意,纵天地人之趣”的文人情怀等。

张生先生为实践团介绍文人紫砂原料

张生先生为实践团讲解文人紫砂制作方式

7月20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参观宁波市玉成窑文化研究院。在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生老师的带领下,成员们对玉成窑紫砂的发展历史、制作技艺及非遗立项情况等有了综合性的认识。玉成窑文人紫砂以段泥、红泥与紫泥为主要原料,经过曝晒自然风化为颗粒状矿物质,最后加工成泥。

实践团队成员们发现,展示柜中有50多种制壶工具一字排开,从早期的制坯工具——简易竹刀,到后来逐步添置的木、角、石、金属等质料工具,工具种类多达椎、碓、镖、钗等十余种,形制也丰富多样,有圭形、笏形、贝形、肾形、月形、蝎尾形等。据张生老师介绍,玉成窑工匠一直致力于打造高品质高格局的紫砂,不断进行锤炼和创新,甚至每一把紫砂器具都有特别定制的专属工具。无论从矿料选取到泥料加工,还是从生坯成型到书画镌刻与窑烧,每道工序都会经过反复推敲和用心打磨,每件成品都自成一格并能历时良久。在这样长期的实践中,不仅玉成窑精品时有创制,而且玉成窑紫砂工匠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也代代相传,影响至深。

实践团与玉成窑文化研究院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提梁紫砂壶

玉成窑紫砂壶

为了让我们能近距离感受玉成窑文人紫砂的魅力,张生老师向我们逐一展示和讲解了历代玉成窑紫砂作品中的瑰宝:玉成窑赧翁铭提梁壶、玉成窑赧翁铭汉铎壶以及东坡提梁紫砂壶等等。每一把看似造型古朴的紫砂壶背后都承载了风雅轶事:陈曼生曾以“阿曼陀室”的壶底印章推动整个紫砂历史的更新与发展,他寄情于紫砂壶,融情于紫砂壶,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以壶寄情之第一文人,将文人与紫砂结合,让文人壶得以面世。而文人紫砂高峰是以晚清宁波著名书法家、浙东书风开创者梅调鼎创建的玉成窑为标志,梅调鼎虽一生布衣,却具梅骨竹心,书法高逸,常有铭文制于紫砂壶上,名重遐迩。今展厅所列几乎件件孤品。这些孤品,多由传承人张生老师费尽心力和时间从海内外遗珠收集而得,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与历史意义。随后,成员们还在张生老师的指导下观摩了玉成窑紫砂目前所使用的气窑与电窑,并对泥料加工与紫砂烧制的部分过程有所了解,都为玉成窑制作技艺的匠心别具和文人情致感动不已,并油然而生敬佩之心。

02 以文为先 匠人情怀

——传承人张生老师专访

团队成员于7月21日专访非遗传承人张生老师

7月21日,实践团队前往拜访当代文人紫砂创作者、梅调鼎玉成窑紫砂文化研究所所长、玉成窑紫砂博物馆馆长、玉成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生老师,探询玉成窑文人紫砂在现当代的创新、发展及所遇困境等情况。

在专访中,张老师明确告知玉成窑文人紫砂的独特性是“以文为先”。“是不是刻了几句诗就叫文人紫砂呢?当然不是。紫砂器物上有各种装饰,比如镶嵌、泥绘等等。我们以紫砂壶为例,一般紫砂壶上的镌刻只是紫砂壶的一种装饰工艺,但文人紫砂必须以文为先。首先是文人设计壶型,等工匠做好壶后,再根据壶的主题设计壶身铭文。铭文的内容、书画表现、布局都与紫砂壶,甚至是所用茶叶、茶艺等浑然一体。”张老师强调,文人紫砂有文人紫砂的要求,哪怕只是一幅简单的花鸟图,也一定能够找到其与壶的契合点。通过采访张老师,成员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玉成窑紫砂文化的与众不同,真可谓是一壶一故事,一壶一意境,一壶一况味,文人紫砂可庄可谐,亦雅亦俗,而其“切题、切意、切茶”和“可用、可赏、可玩”的追求也越见别致和可贵。而身为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张老师数十年来如一日地致力于融器物的实用与艺术的美感于一体,将文人气度与哲思意脉巧妙相合,讲究自然天成和工匠技艺的高度相容,在坚守文人紫砂传统不变的基础上锐意创新,用心如斯,令人肃然起敬。

为了将玉成窑文人紫砂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在专注摹古传承紫砂技艺的同时,张老师也十分重视玉成窑紫砂文化传播的“年轻化”。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张老师与时俱进,通过拍摄微课堂、微讲座等形式努力宣传玉成窑文人紫砂,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年轻人走进文人紫砂的世界,使其为格调高雅的紫砂器具和精湛细腻的紫砂技艺所折服。张老师笑言:“我们也要了解年轻人的想法,只有这样做,紫砂才能不断获得新生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千年紫砂能长盛不衰,而每一代传承人的用心追求则让历经多重考验的文人紫砂在当代愈加鲜活。

03 泥炉敲火 寻味清欢

——宁波茶文化博物院研学

7月22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前往宁波茶文化博物院进行参观学习,并与国家高级评茶员、著名茶技师杨利华老师探讨交流玉成窑紫砂文化与茶文化的联系及其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等问题。

7月22日团队成员在宁波茶文化博物馆进行研学

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明互动演进的生动佐证。宁波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同时也是“海上茶路”启航地,蕴蓄了“且坐吃茶”的深厚茶道文化。茶不离壶,是玉成窑文人紫砂在宁波得以常年蕴养的重要原因。杨老师研究茶文化二十余年,自接触玉成窑文人紫砂以来,便无限钟情,不惜在宁波扎根成家,弘扬茶文化。提到玉成窑紫砂壶,她盛赞不已:“紫砂泡茶具有其独特性,聚香含淑,色香味不涣散;陈茶不馊,得茶之真香真味。而玉成窑文人紫砂真正做到了质媲玉石。”随后,实践团成员在杨老师的带领下观摩了茶艺经典步骤:净手、汤器、请茶、洗茶、泡茶、拂盖、封壶、分杯、回壶、分茶、奉茶、闻香、品茗……茶汤如注,自紫砂壶口倾泻而下,落入绛色杯中,泛起浅浅涟漪。在这一过程中,成员们切身感受到了紫砂壶与茶之间水乳相融、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也越发深刻地意识到玉成窑文人紫砂与茶文化之间形成的物质与精神高度契合之境。

04 草堂品茗 天一寻踪

——甬上文脉追怀

团队成员在7月23日于天一阁开展调研

宁波向来是文人荟萃、文气浓郁之地,自唐朝即有“明州”的雅称。黄庭坚曾言此地“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作为“浙东门户”,其宜居的环境和发达的经济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演绎出不少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

为了进一步探寻宁波的文人气息如何涵养出玉成窑紫砂的文人情怀,7月23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素有“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之称的天一阁,触摸历历风尘中存留至今的文人高雅意趣。历经岁月沉淀洗礼,在中华藏书文化重地,甬上文人的文脉与文气无声浸润着历代学子,而发源于宁波当地的玉成窑紫砂文化也深受滋养。玉成窑创始人之一的梅调鼎,是晚清名扬浙东的甬籍书法家,素有“梅骨竹心品自高”之称。作为玉成窑的创始人,他的壶铭俊骨逸气,淳质灵动,他喜用极简练的文句加诸壶身,既点壶型又说茶事,其书艺壶铭皆臻绝诣。成员们一路观察寻访,不仅在天一阁看到了阁中收藏展示的梅调鼎部分作品集,而且以其为中心,深挖隐藏在文人紫砂背后的铭文、方志,并为其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所折服。

其后,成员们就地开展了问卷调研活动。团队成员两人一组,通过向游客及当地居民发放电子问卷的形式,了解人们对紫砂文化的认识及看法、玉成窑文人紫砂的普及等问题,探索玉成窑文人紫砂与甬上文脉在当下的延续状况。调查过程中,居民们积极配合,认真填写调查问卷。而团队成员也对玉成窑紫砂文化在宁波当地的发展现状有了更全面深入的掌握。部分被调查者表示,虽然知道紫砂壶,但感觉紫砂壶与日常生活距离有些遥远,且紫砂价格高昂,对于紫砂文化自己所知较少甚至是几无接触,只有少数人知道并接触或使用过玉成窑文人紫砂。根据问卷结果,团队成员意识到对于玉成窑文人紫砂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忘初心的同时做到积极宣传并努力创新,向下兼容。而文人紫砂作为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感”的小众文化,要坚持本色并走出一条新路,确实任重而道远。

05 粉墨年华 紫砂印记

——西泠印社及宁波美术馆观摩

7月24日团队成员参观西泠印社宁波分社

为探索现代文明中的紫砂印记,7月24日,实践团队先后到宁波美术馆和西泠印社出版社宁波分社进行了研学。文人紫砂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而印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宁波美术馆与西泠印社收藏、展出了大量文人绘画及篆刻珍品,近半作品与明清时期著名画家相关,而篆刻则多出自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与玉成窑紫砂文化紧密相连,自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起,西泠印社就与玉成窑文人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西泠印社珍藏有不少西泠印社现副社长童衍方先生的金石书画,童先生在玉成窑紫砂上作铭的器物摆件也不少见。童先生师从著名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唐云两位先生,工书法篆刻,善写意花鸟,精鉴赏收藏。其篆刻苍劲朴厚、雄健清峻。而张生老师为了使玉成窑文人紫砂在摹古的基础上得到创新与超越,投身童老师门下潜心学习,至今不仅在篆刻、收藏、诗词等领域多有所成,且常参加文人雅集,结交各界专家,为扩大玉成窑紫砂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殚精竭虑。目前,玉成窑文化研究院与童衍方文艺大师工作室将通力合作,共同挖掘、研究与推广玉成窑学术文化,并以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展览雅集、培训讲座、实践体验等活动,复刻非遗技艺,尤其注重培养紫砂艺人、紫砂爱好者及玉成窑传播者。而团队成员通过观摩印章的篆刻原石、拓印过程等,对紫砂文化中的印学部分有了更深的体悟。

06 撷芳古韵 熠熠今辉

——“造府”艺术品有限公司考察

成员们于7月26日至“造府”设计文创

“文创”,是当下文化在世人眼中最鲜活的一张名片,也是与普罗大众生活距离最近的文化产品。文创产业的火爆,让越来越多人看到了文化推广的新可能,“造府”创始人王春华先生建立“造府”的初衷也即源于此。7月26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前往“造府”艺术品有限公司,拜访王春华先生。王先生与张生老师是亲兄弟,同样深受甬上文化的熏陶。张生老师身为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不仅自己对玉成窑情有独钟,更将这种热爱和深情传递给了身边人。在他的影响下,王先生也爱上了玉成窑,并决意与哥哥一同为文人紫砂贡献自身力量。兄弟俩精诚协作,张老师潜心研究玉成窑文人紫砂及其制作技艺,王先生则着意于玉成窑紫砂文化的衍生产品推广,二人合力将内外相连,携手走上了文化推普的道路。

造府在诞生之初即禀承“古文化,现代品”的产品研发理念,坚守原创、拒俗求韵,继承造办处精工苛求的工艺精神和领悟古人深邃内敛的心境修炼,打造今人追求内在宁静和品味的生活哲学:“以心造物,以物悟镜”。多年来,造府与多家老字号如“荣宝斋”、“玉成窑”等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也帮其设计了许多文创周边产品,如丝绸鼠标垫、描红临摹字帖等等。

成员们应王先生之邀来到造府工作室,亲自体验了一次文创设计。据王先生介绍,“造府”目前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造府现在的目标不仅仅是设计文创产品,更是在思考如何用诸如文人紫砂文化一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行业。在文化的推广与复兴上,形成一种老少皆宜的风靡方式才是问题最优解。”

在实践设计文创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对玉成窑文人紫砂的发展及创新形式、现代人的接受程度等有了更加真切的认知,再次感动和敬佩着文化传播工作者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深觉非遗传承不易。作为当代青年学子,作为文化传承主要接班人,我们应该对非遗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也应该深入思考该如何助力非遗走出困境,走好未来。

实践感悟

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是一项特殊的非遗传承项目。由于紫砂文化高雅、雍容、小众等独特性,实践团队在调研过程中更专注于探求玉成窑紫砂文化的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并希望能够解决玉成窑紫砂技艺与现代文明结合过程中的部分问题,致力于为非遗技艺和流行文化搭建交流碰撞的平台,兼容并包,取长补短,与非遗传承人和文创设计者共同挖掘“文人紫砂”的时代价值与文化内涵,促进紫砂文化的活态传承,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新发展,让千年紫砂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文质并举,更好地传递文人气度与匠人精神!


一壶清欢味

静思草木深

一把会呼吸的玉成紫砂

泡开的不仅仅是纯而醇的茶香

更是生活与艺术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