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阅读 | 梁晓声:知识分子应有广阔的责任感
梁 晓 声
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知青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作品曾获茅盾文学奖、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梁晓声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创作灵感大多源于个人经历。1968年到1975年,他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7年知青,既干体力活,也为兵团写稿、参加文学创作。他开了知青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版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群体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梦想,真诚地礼赞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知青一代树立起不屈的精神丰碑。
在关注知青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的同时,梁晓声将目光投向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生活。与其他作家寻找平民身上的劣根性不同,梁晓声更多的是从平民立场出发,去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
本期畅想阅读带来五本梁晓声作品,走进小人物的世界,倾听岁月的回声。
No.1 缪斯之子
索书号:I235.2/3364
馆藏地:二楼西
扫描二维码阅读↓↓↓
诗人成为斗士的年代,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堪回首的。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成为斗士的诗人的死,首先当令他的同胞因之心疼。怀着心疼的情感来读诗人的诗,其诗宛如圣徒蘸自己的血写成的经书;怀着心疼的情感来细看诗人竟成斗士的心路,于是明察那历史不堪回首的病症,才是对诗人斗士之死的大敬。
本书是作者梁晓声先生依据大量史料内容创作的纪实文学。作者用细腻、形象、优美动人的文笔,描写了闻一多自清华求学,赴美留学至结婚生子,回国任教的学习、工作以及情感生活的一生,是闻一多生平的写照,也是文学欣赏、学习和写作的范本。
No.2 重生
索书号:I247.5/3364.30
馆藏地:二楼西
扫描二维码阅读↓↓↓
小说刻画了一个倍受争议与怀疑的“懦者”形象, 讲述的是一段离奇曲折而生动感人的抗日故事。
儒雅斯文的主人公内心隐忍坚韧,在一次日军进村扫荡时,为了挽救一莽撞乡亲的生命,情急中他暴露其特殊身份, 从此陷入不得不违心与日本人周旋而引发当地村民仇视的艰难处境之中……
他表面对日本人顺从甚至讨好而遭受欺凌与侮辱,实则内心充满愤恨,最终亲手斩掉日军长官的头颅,走向重生。他以柔顺反抗强横,以柔弱展示力量,是一位不失正直善良,在敌寇凶残与民族义愤的夹缝中苦苦挣扎的“懦者”。
小说不仅彰显着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关怀,对和平的渴求,还诠释了一种以弱制强、以柔克刚的人生智慧。
No.3 今夜有暴风雪
索书号:I247.7/3364.16
馆藏地:二楼西
扫描二维码阅读↓↓↓
本书被誉为中国“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史诗,也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当年数以百万计的知青,既是一批热血沸腾的垦荒者,也是一批必须“接受再教育”的青少年。十年的青春经历,将这一代人造就成善于思想的“石头”。有思想的“石头”才不会再任凭上帝或巨神滚动,有思想的“石头”只应服从时代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安排。
这部作品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气氛里,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整个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
No.4 黄卡
索书号:I247.5/3364.17
馆藏地:二楼西
扫描二维码阅读↓↓↓
建国初,中国城市居民的户口本,一律以黄牛皮纸做皮儿,故又称为“黄卡”。这里所讲述的乃是自建国初开始两家人因“黄卡”而起的持久战――工人张广泰住在城郊结合部,每天进城卖馄饨的黄吉顺家在农村。两家定于农历八月十五为长子、长女完婚。一天,黄吉顺打听出将以广华街为界划分城乡。张家在城里,自家在城外。于是就以亲家无房结婚为借口,诱使张家用两间房与自己在农村的三间房相换,并签下协议。张家不知是计,欣然答应。张家成了农村户,张广泰与次子也在清理农民工的行动中失业。黄家有了城市户口,马上悔婚。两家翻脸。黄家长女大翠自杀。张家次子同黄家次女的恋爱也夭折了。
本书时间跨度近五十年,通过张、黄两家由户口引出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
No.5 浮城
索书号:I247.5/3364.10
馆藏地:二楼西
扫描二维码阅读↓↓↓
当一场不可预知的灾难突然降临——一座城市在一夜之间无声无息地从陆地上断裂,孤岛似地飘浮在惊涛骇浪之中。从此“浮城”就似一艘巨舰,带着一群茫然的人们走向未知的命运。作家以犀利的目光击透浮躁现实,将国人心态最深层的紊乱和扭曲,巨细无遗抖落给世人看——游戏般的残忍、邪狞的妒恨、同胞互憎的丑恶、集体渲泄的嚣乱,无政府状态的心理病毒,字字怵目,跃呈纸上。
《浮城》这部作品体现了梁晓声内在精神品格的提炼与追求、脉搏的热烈跳动,运用寓言式的描写对社会及人性的丑恶进行无情的剖析,表现出了冷峻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