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阅读 | 萧红:乱世中的文学洛神
—乱世中的文学洛神—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是茅盾给萧红的《呼兰河传》作序时,写下的一段公允且评价极高的话。萧红的作品委实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不同,她独特鲜明而又渗透着女性关怀的文体风格,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短暂的一生充满坎坷,她在家庭、爱情、社会中屡屡失落,经历了失去家园的无奈与苦痛,又以血和泪体味着寻找家园的挫折与艰辛。
你读过她的作品吗?如何评价萧红其人其作呢?
No.1
扫描二维码阅读↑↑↑
《呼兰河传》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No.2
扫描二维码阅读↑↑↑
本书几乎收录了萧红所有值得一再品读的经典散文作品。萧红的散文女性特质非常鲜明,有着与生俱来的苍凉感,诗意暗涌,忧郁底色中夹杂着迷人的孩子气,同时不拒绝现实的残酷。
No.3
扫描二维码阅读↑↑↑
《八月天》是萧红所有诗歌、戏剧、书信的合集。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在小说、散文之外的另一个萧红,以此为参照,可更贴切地理解萧红留下来的那些经典之作。这些在萧红创作中处于相对边缘的体裁的作品,同样是萧红文学人生的重要注脚,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作家萧红。
No.4
扫描二维码阅读↑↑↑
《小城三月》讲述了以下故事:王阿嫂的死;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叶子;清晨的马路上;出嫁;离去等。
《小城三月》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这是一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纯熟的作品,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笔调,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极其普通的爱情故事渲染得凄凉哀婉,穿过几十年的时光,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与反思。